Site icon 台灣基進

民主好友訪台成潮流!​

從美國《晶片法案》看台灣的戰略抉擇​

中國越是武力恫嚇,台灣越受民主好友支持!美國印第安納州州長侯康安( Governor Eric Holcomb)昨(21)日抵台,今(22)日將受蔡總統接見,就深化台美關係、與印第安納州經貿、科技和文化進行交流,稍晚將接受外交部長吳釗燮款宴,並拜會相關政府機關及半導體廠商代表。​

疫情肆虐後,全球「抗中產業鏈」已然成形,尤其美國《#晶片法案》通過後,台灣要站在自由民主同盟的一邊,抑或加入中俄邪惡軸心?請看以下深度分析。​

#基進觀點
文/Kirk Lim​

自2021年美國眾議院起草討論開始,歷經一年時間,終在2022年7月27日先經美國參議院以64票贊成、33票反對,同月28日美國眾議院以 243 對 187 票通過《#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 Science Act)。敲下議事槌的,正是本月來訪台灣的美國眾議院長裴洛西,他表示,該法案是美國家庭和美國經濟的重大勝利。美國總統拜登隨後於本月9日簽署生效,兩黨支持者異口同聲稱該法案滿足國家安全的關鍵需求。​

這部讓中國外交部氣得批評「扭曲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對國際貿易造成擾亂」的法案,主要是提供規模2800億美元的補貼,其中 527 億美元將用作直接的財政補助,提供有意在美國境內的半導體製造商進行相關的設施建設,像是 #英特爾、 #台積電、 #環球晶#三星電子 等大廠都是在邀請名單之內,並給予25%的租稅優惠。其他項目計畫在5年內授權超過1,700億美元的預算以促進美國的科學研究。​

本法案最引人矚目的,在林林總總的補貼項目之餘下了一個但書──規定拿到補貼的企業,在 #10年內不能投資中國 或其他與美國不友善的國家,至於已經在這些區域投資者,不得擴充其先進製程設備,也就是不能擴廠。從此不難看出本法的立法目的,旨在對中國在半導體產業從事帶有戰略性、政治性的競爭,加深 #經濟戰#科技戰 的對抗強度。​

我們首先了解全球化之下的半導體產業結構:屬於上游產業鏈的EDA 程式、IP 設計、邏輯IC設計及半導體設備的是美國的強項,擁有供應鏈毛利率最高的部位;中游的生產量能集中在台日韓三國,台灣首屈一指的係屬台積電為龍頭的 #晶圓代工,日本與韓國則在材料與設備占有優勢;最下游的封裝、測試由中國把持,但這也是產業鏈毛利率最低的一段。2000年以來,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的一員,吹起一波全球化的浪潮,半導體產業也在這一波依循經濟學的比較利益法則,美國留下 技術層面最高、毛利率最好的產業部位在國內,晶圓製造等相較勞力密集度高且獲利稍差的類別,就交給人才素質有一定水準,工資與物價又比美國便宜許多的台日韓東亞國家去接手生產,因而發展出現在的產業生態。​

《晶片與科學法案》通過之後,國內外部分分析師及學者不看好其帶來的成效,理由主要從國際貿易理論去切入分析,認為美國沒有比較利益,製造成本、人力資源等因素不具優勢,半導體產業鏈 #在地化 最終恐怕失敗。如果我們審視晶片法案只考量資本價格與勞動成本兩要素,確實這是一門不划算的生意,無法獲得利益極大化,但如果加入國安與地緣政治變數呢?計算出來的均衡點絕對截然不同。​

2018年起,美國便開始著手研擬禁止政府使用 #華為 和 #中興通訊 產品、設備的提案,認為華為供應的資通基礎設備能對使用者進行監控,傳輸資料回中國,或是便於駭客攻擊。特別當時華為的5G設備技術領先,價格低廉,「#便宜又大碗」的「#戰略武器」就這麼經由商業市場滲透到歐美國家政府、民間各層面。隨著川普對中國展開貿易戰,接連推出對華為一連串制裁的行政命令,禁止美國政府部門採買華為設備,並要求使用美國設備和技術的外國半導體公司,須向美國商務部取得事先許可,才可向華為供貨。一舉切斷華為的晶片來源和銷售通路,從此逐漸式微,也等同阻絕中國必要時對採用華為設備的國家 #網路攻擊 或是 #資料竊取 的機會。​

#5G乾淨網路」的概念在如此背景下誕生,當中隱含全球科技業「美國設計、台灣接單、中國大陸製造」的上、中、下游一貫垂直整合的分工模式,漸漸被打散,「#產業鏈去中化」的想法隱約可見。而2017年川普上任第一年,即極力邀請台積電在美設廠,2020年5月台積電宣布赴美國亞利桑納州設5奈米廠,美國建構在地的半導體供應鏈是長期的戰略布局,並非僅僅是為了促進當地就業。​

2020年爆發中國武漢肺炎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斷鏈,美國驚覺在數位時代缺乏晶片,不但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等消費性電子商品、汽車家電耐久財商品的供應大受影響,使商業活動急速衰退,更重要的是連戰機、飛彈等 #軍工武器 的生產也會停擺,嚴重影響 #國家安全,若是在戰時,等於是摧毀了軍隊的後援補給能力。正與中國處在對抗態勢的美國,必定以最壞情況(爆發戰爭)去反推該如何因應晶片缺料問題,決定必須 #加快供應鏈整合速度;另一方面中國2015年制訂《中國製造2025》計劃設定晶片自給率70%,又預計2024年底新建立31座大型晶圓廠,顯示對手也十分清楚晶片的重要性,並積極整備。在上述背景考量所制定的《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意義有三:​

1. 是半導體供應鏈在美國建構的第一步,後續會有更多相關法案推出,吸引更多廠商加入,修正原法案的不足;​

2. 串聯與美國 #共同價值觀 的半導體產業國家,一起為 #抵禦中國擴張 在美建立產業基地;​

3. 未來若持續冷戰,是科技圍堵圈之一;如果發生熱戰,將是 #第一島鏈 半導體生產技術保存的後方,提供生產量能補給前線。​

所以這是美中對抗局勢不變的再確認,甚至更加深化到現實產業結構的改變。或許有人認為台灣在其中的生存之道是「技術」,其實不然,「#民主價值觀」才是加入「#抗中產業鏈」的門票,且為先決條件。如果台灣單有半導體晶圓代工的卓越技術,但卻是 #中俄邪惡軸心 的一員,那《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制裁的國家就包含台灣。​

另外,為防堵中國半導體崛起,拜登政府串連與台日韓打造晶片四方聯盟( #Chip4 ),受邀者裡面猶豫不決的南韓處境就顯得非常尷尬,因其長期欲在美中之間兩面逢源所致。南韓三星在西安投入大量資本支出,建構占全球最先進的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市場產量高達15.3%的廠房,現在可能面臨無法再升級擴產窘境,如果他領了《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補助。​

有句政治學古諺說,騎牆是個好策略,如果牆夠穩的話。假如聽信柯文哲的「不必與中國交惡,臺灣應該左右逢源,而不是左右為難」之說,會落入南韓 #進退維谷 的難堪局面。台灣是高度民主政治的國家,選擇與自己價值觀相同的朋友站在一起,對抗不斷積極擴張、輸出獨裁秩序的極權中國,是毫無懸念的最佳解。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