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irk Lim​

近年積極介入電動車產業的 鴻海 集團,本(7)月14日宣布斥資新台幣239億元,以集團旗下工業富聯入股中國 紫光。而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表示,由於鴻海收購工業富聯股份確認已交割完成,依照法規未事先申請,需進行陳報及裁罰。此項投資案件,事涉IC、封測等敏感項目,必須列為投審會專案審查,身為台灣公司財務治理模範生的鴻海企業,卻寧願犯法遭受裁罰,也要先斬後奏的入股「中國半導體國家隊」紫光公司,引發外界關注。​

中國將半導體列入重點扶植產業,早在2014年便開始積極推動,當年中國國務院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指出,IC產業是資訊技術產業的核心,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綱要旨在推動八項保證,包含設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主要吸引大型企業、金融機構以及社會資金,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吸引國(境)外資金、技術和人才,與鼓勵兩岸半導體企業加強技術和產業合作等事項。緊接著,2016年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第23章「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特地將新建晶圓廠計畫列在其中,為搶占未來戰略競爭的制高點。歸納前述中國國家政策的指引,IC產業是中國未來對外競爭的重要戰略產業,與「國家安全」、「經濟發展」有非常緊密的連結,因此將傾國家之力投注大量資金、人力扶持,從半導體發展位居世界領導地位的台灣取得技術,或創造企業合作機會,更是中國政府心心念念的策略方針。​

過去中國從先進國家取得商業機密、技術的其中一個管道,是成立 主權基金,例如於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堂而皇之的以救世主的姿態「拯救」瀕臨倒閉的西方大型企業,入股其中,並順理成章地在企業中上下其手。中國投資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CIC)是著名的中國主權基金,屬於「部級」的國營企業,由國務院直接管理,中國共產黨委員會在CIC的架構中,是一個與董事會和監事會平行的單位,其黨政色彩濃厚可見一斑。不過由於主權基金本身政治意味太過於強烈,投資於他國時不免讓人有國安疑慮,因此中國在策略上轉了一個彎,改用受政治裙帶關係扶持的民企來收購所需技術的公司,或是進行 商業滲透,甚至 國安滲透 等任務,華為 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例子。​

2015年世界半導體產業陷入發展瓶頸,手機銷售日趨飽和,缺乏新興帶動消費的產業商品,因而吹起一片半導體產業的整併風潮。紫光集團就是在這個時刻由董事長趙偉國大放厥詞,點名要併購矽品,日月光,甚至劍指聯發科與台積電。除了#台積電,其餘被點名的公司因中國市場等因素,心裡都有些動搖。所幸 318學運 餘溫尚存,由成大教授李忠憲領軍的246位大學教授公開站出來反對,時任總統馬英九的支持度不斷破底,人民反彈聲音強烈,最後才不了了之。風光一時的紫光集團在2021年重整破產,由「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承接其股權,若再往上追查投資脈絡的最終控股股東,就是中國投資公司CIC及其子公司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與中國建設銀行。所以可以這麼說,現在的紫光集團不但是「中國半導體國家隊」,更是由中國政府實質掌控。​

當我們確定半導體是撐起中國夢,對外擴張時軍工及經濟的重要戰略物資,另一方面中國利用商業行為竊取技術是深植其DNA的下流特質,又如何看待中國製晶片遭美國封鎖之時,鴻海入股紫光一事。​

單就鴻海集團個體而言,中國現處於經濟內循環階段,他們過去投入在中國市場的大量資本難以移到中國境外,只能在中國內部尋找投資機會。而鴻海近年欲擺脫代工形象,想改投入未來前景看好的電動車產業,電動車晶片需求龐大,須有一道堅實的半導體供應鏈在後支撐,因此在中國政府引導下與紫光結合。對於習皇帝來說,天地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這就是鴻海現在的處境。​

中國方面,2021年IC的自給率為16.7%,與2015年制訂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所設定的自給率70%目標顯然還有極大的距離。為了加緊趕上進度,必須建構完善的半導體產業鏈,搭配透過大量製造生產,努力練功獲得學習曲線。推測中國選擇未來需求明確,製造需要大量成熟製程IC的電動車作為最佳的練功利器,並在世界電動車規格仍不明的階段,若能利用中國的龐大市場確立標準,不但生產會有其優勢,還可當個價格破壞者,一如他們在面板、LED、太陽能板上所為,將會嚴重打擊半導體成熟製程的公司,像是台灣的聯電、力積電等等。​

然選擇鴻海為合作對象,原因有三:​

📌鴻海集團以供應鏈管理著名,其經驗可協助中國建構半導體供應鏈。​

📌鴻海是設立於台灣的上市公司,可不受任何規範的在台灣雇用科技人才派往中國,協助紫光發展;也可透過併購台灣的IC設計、半導體封測公司,將其技術轉移至中國。等於鴻海可合法地擔任白手套,讓台灣長年累積的研發成果,辛苦培養出的半導體人才,產地直輸協助敵國發展IC產業與台灣競爭,製造精準打擊武器瞄準台灣。​

📌「印太經濟架構((IPEF)」是美國整體「印太戰略」下的經貿佈局,終極目的是確保供應鏈安全,可說是策略性的經貿圍堵中國。雖然IPEF沒有邀請台灣加入,但經由「台美21世紀貿易暢議」等於美方作為節點讓台灣與IPEF其他成員間接連結。近日美國國會正在審議的「晶片法案」(CHIPS Act),更是要讓企業選邊站,防止中國供應鏈崛起,並鞏固美國全球半導體地位。取得該法案補助的企業,十年內不得在中國建新廠或擴充先進製程產能。美中對抗之下,講求晶片供應鏈去中化的時代,身為抗中第一排的台灣,如果有個知名大企業竟然幫助中國建構晶片供應鏈,抑或幫助中國製造洗產地,試問盟友會如何看待台灣?資源與台灣共享之前是否會考慮再三呢?台灣與美盟友產生這樣的矛盾,就是中國最所樂見。​

《2049百年馬拉松》作者白邦瑞曾說,中國是「勢」操作的佼佼者。擅長於將一件喪事變成喜事,在不利環境之下,總找的到能得分的地方。現在世界歷經疫情肆虐後,接踵而來的高通膨,各種經濟不確定因素使得人心惶惶,中國見「勢」機不可失,出手直指台灣科技產業在美中對抗最搖擺的一塊,想藉此壯大自我,且引發對手間的嫌隙,獲得一石二鳥的功效。因此,鴻海投資紫光一事,請經濟部投審會務必嚴格審查,也奉勸鴻海集團 回頭是岸,別讓台灣在歷史的關鍵時刻,脫離 民主陣線 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