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論壇,掀起一波台語文論戰。

​台灣基進作為主張文化解殖的政黨,對於推廣台語羅馬字、漢字教育,以及所有母語復興的努力,從來不敢懈怠。

​增加台語溝通、擴展閱聽大眾,是諸多台語文運動者和我們共同的目標,但正如 台灣基進台南黨部 盧品辰投書所言,唯有「放下過去的成見,支持正確的台語文,這才是台語的唯一活路」!

全文:

閱讀貴刊黃瑞培〈台語有效溝通 何患拼音異同〉一文,對於增加台語溝通,並且擴展閱聽大眾一點,筆者非常同意。然而,文中也有一些基本性的誤解,以此文回應。

近年來時常有人批評教育部的「臺灣閩南語常用詞典」有誤,最常見的即是對於「本字」的探討,許多人聽信網上「專家」相信台語是「夏代雅言」,進而不斷追尋古字,穿鑿附會錯誤的引用。事實上教育部的「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由專家學者根據音韻、意義推薦最適合用字,並且說明選字理由。以黃先生舉「滑稽」為「可愛」之本字為例,「滑稽」念作「ku̍t-khe」,倘若用「滑稽」取代「古錐」,恐怕才無法呈現文字的原始音韻。

有論者認為,台語目前的文字書寫方式,反而造成習慣使用台語的老一輩無法親近。這樣的狀況非常的正常,因為在未受台語文字教育的狀況下,就是台語的青盲牛(不識字)。有人會否定,認為自己會講台語、又受過教育看得懂漢字,怎麼可以說這樣的人不識字呢?這樣論據的人,可以去看看日本以全漢字書寫的文章,看他看得懂幾成。看得懂漢字不代表可以看得懂以漢字書寫的台語、日語或是客語文章。語言能力中有聽說讀寫,主張自己平常會講台語,卻無法看懂教育部「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的人,正是尚未訓練其「讀」、「寫」能力者。

筆者認為,台語要達有效溝通,文字標準化是重中之重。舉例來說,許多人應該都有在KTV唱歌的經驗,倘若是傳統沒有使用標準化台語字的歌曲,時常要猜測歌曲中的字要怎麼唱,例如三「年」究竟是要唱「nî」還是「tang」。文字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辦法被活用,更無法達到有效溝通的效果。

倘若大家有心傳承台語,請放下過去的成見,支持正確的台語文,這才是台語的唯一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