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台灣國際關係、能見度雙提升​ 「只有台灣人能決定自己的未來」​

立法院長游錫堃近日率團訪問捷克,並於20日在捷克參議院發表演講,除感謝捷克支持台灣,亦呼籲兩國共同為守護民主自由努力,台灣的立法院長首次在捷克國會殿堂演說,可謂台灣對歐洲關係重大的突破。​ ​ 同時,歐洲議會副議長畢爾近日也恰好來訪台灣,不僅是歐洲議會高層首度正式訪問台灣,也彰顯出台歐雙邊關係的深化。畢爾20日拜會蔡英文總統時,呼籲中國停止對台灣的恫嚇威脅,並強調「只有台灣人民可以決定台灣自己的未來」,振奮人心。​ ​ 此外美國聯邦眾議院中國工作小組今(21)邀請駐美代表蕭美琴開會,針對對台軍售、台灣參與軍事演習、強化美台關係等議題展開討論。眾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在對外新聞稿中,亦以台灣大使稱呼蕭美琴。上述事件,都可看出台灣與歐美各國外交關係,正在穩定升溫。​ ​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也發出重磅消息,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8月或將率團訪問。消息曝光後,不僅受到國際各方注目,也立刻引起中國跳腳,放話若成行,將以強力手段回擊美國。中國膝跳反射般的崩潰SOP,與過去各國政界、官員訪台時的反應,如出一轍。​ ​ 由於《金融時報》報導也涵括了美國部分白宮官員對此行的擔憂,《華爾街日報》刊出社論指出,裴洛西的台灣行是美國支持台灣的重要表態,儘管遭中國壓力,但美國的行政部門應給予支持,各界亦應樂見成行,而非任由外國勢力影響美國官員出訪,並呼籲華府應加強捍衛台灣的能力。​ ​ 拜登受訪時針對此事回應表示「軍方目前認為這不是一個好主意,但是我不知道此事的狀況如何」,顯然語多保留。裴洛西訪台是否真能成行,目前雖未能得知,但由事件相關討論,我們仍可以看出美國對台關注、挺台的聲量已達多年以來的高峰,台美關係已進入近年最緊密的時期。​ ​ 台灣長期以來的外交關係,受限於中國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常常必須以鴨子划水的方式,可以做、不能明說,私下推進,這也是許多外交互訪行程,未成行之前往往相對低調的原因。然而若回顧近一兩年,由於國際局勢的轉變、印太地區台灣戰略地位的提升、以及民主同盟夥伴關係的穩固,台灣的外交關係,相較過往已有非常大的開展。​ ​ 今年以來,陸續有非常多國際重要政要訪台:​ ​ ✈2022/03/01 拜登特使團​ 傳達美國不會改變對印度太平洋的關注,也被認為是烏俄戰爭爆發後穩定印太夥伴關係的表徵​ ​ ✈2022/03/02 美國前國務卿龐培歐訪台​ 了解台灣的相關政策與立場,並透過公開演講等活動與民間互動,深化對台灣認識及友誼​ ​ ✈2022/03/27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會長訪台​ 表達對台灣堅持民主的支持​ ​ ✈2022/04/14 美國六位跨黨派議員參訪​ 表達美國挺台立場及了解台灣對中國的態度​ ​ ✈2022/05/06 日本自民黨青年局訪台​ 針對台日的政經、貿易、文化、教育與青年等議題,進行交流​ ​ ✈2022/05/17 波蘭經發部次長​ 針對貿易經濟討論,簽署電動車和環境保護備忘錄​ ​ ✈2022/05/30 美國聯邦參議員達克沃絲​ 雙方在加強經貿及產業合作上取得共識,並且持續與伊利諾州展開各經貿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 ✈2022/06/05 斯洛伐克國會官員聯合訪問團​ 簽署16項備忘錄,包含研發創新、貿易拓銷、太空、半導體等領域。​ ​ ✈2022/06/08 法國跨黨派議員訪團​ 就全球及區域安全情勢、科技創新、產業供應鏈及其他台法共同關注議題與台灣交換意見。並且增進雙方友誼​ ​ ✈2022/06/13 立陶宛經創部次長訪團​ 針對稅務合作、租稅協定,半導體等產業交流及設立融資基金等事項。​ ​ ✈2022/07/18 美國前國防部長率大西洋理事會訪團​ 瞭解台灣最新發展,並就印太地區安全經貿情勢及台美歐關係等廣泛交換意見​ ​ ✈2022/07/19 歐洲議會副議長畢爾率團訪台​ 為現任歐洲議會高層首度正式訪台,顯示與歐洲雙邊關係的深化​ ​ ✈2022/07/17 立法院長游錫堃率團訪問捷克、立陶宛、法國,​ 深化民主同盟,加強國會交流,也會就兩國教育、文化及經貿等多面向議題作意見交換​ ​ ​ 頻繁的國際交流,在在顯示台灣國際地位和關係的穩定提升,雖然台灣在進行外交交流的過程中,中國總會持續以各種手段、包含模板式放話、軍事威嚇,進行威脅。 如今年四月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率團訪台時,中國在台灣周邊派出驅護艦、轟炸機、殲擊機等軍事武器進行軍事演習,去年四月拜登派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前參議員陶德訪台時,中國更一連宣布要台灣海峽進行六天的實彈演習,台灣對此已經見怪不怪了。​ ​ 根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國防部前中國事務主任博斯科表示,「在《台灣關係法》中,明確記載了,美國和中國要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是基於台灣的前途被以和平方式解決。」博斯科更進一步表示「如果中國不放棄對台灣動武,美國將愈來愈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實體」,由此可見若過往中國以武力嚇阻台灣的路線已經越來越沒用,台美的關係也將隨著中國的步步進逼更加穩固。​ ​ 中國不懂得如何真心交朋友,也曲解和平的意義,整日軍機繞台、戰狼亂咬。即使辦再多論壇、進行統戰喊話,或者對國際社會下多少次「後果自負」的最後通牒,都只會造成反效果,武力威嚇反促使國際民主同盟更加團結穩固。我們相信,中國威嚇無法熄滅民主之光,只會團結守護光明的意志。

讓屏東驕傲,讓台灣更好! — 屏東黨部

為兌現我們的承諾,屏東黨部未來也將投入縣議員的選舉,深入每一個層級,為縣政及市政做最整體、全面的服務。

台灣獨立不會倒 紅統禿鷹別想搞

台灣獨立,不會倒下;台灣基進,更不會倒下。見獵心喜的禿鷹們不會得逞,所有意圖分化台灣的陰晦和惡意,也都將被光明消滅。我們堅信,只要不斷地證明和實現自身的價值,台灣一定會抵達那個光亮的地方。​

統戰論壇大禮包 只剩柯B不知道

雙城論壇,就是假借城市交流之名的統戰活動「大禮包」。這種假交流真歸順的政治綁架,中國知道、台北市議會知道、台灣民眾知道,豆腐都被吃光了,只有你柯文哲還在軟Q輸誠,一意孤行裝不知。​

日本觀察系列(4) – 李登輝與安倍晉三​ 台灣與日本的國家正常化任務​

1999年的今天(7/9),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提出台灣與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目的是要阻止江澤民,在中共50週年國慶日(1999年10月1日),當著眾多外國領袖的面宣布,海協會汪道涵訪台時,雙方將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展開政治談判。​

日本觀察​系列(2) — 賴副總統赴日弔唁 岸田文雄延續安倍修憲遺志​

台日外交重大突破!賴清德副總統親身赴日弔唁,從岸田文雄近幾日的宣示看來,除了對台在外交上有所推進之外,延續安倍晉三的修憲遺志也將對台造成重大影響。​

咱的台灣基進監工 — 屏東縣議員參選人「陳秋豪」

▎我對孩子的未來感到憂心,想要將所學奉獻給家鄉,讓屏東有機會轉骨— 陳秋豪—屏東豪豪​​​​「我跟你說,今天我們在建國市場掃街時碰到民眾和我分享好多在地心聲……」​當你跟秋豪談論起屏東未來該有的發展時,他會滔滔不絕地提出自己的觀察或是拜會選民時所收集到的問題,並試著擬定解決辦法。​​不過,有更多時候是他對現在的政治文化、選舉風氣感到懊惱。​ 「我最痛恨屏東這種靠買票與樁腳派系的選舉文化,傷害屏東很深」​很多在正常認知下可以進行的政策或是措施,一但遇上傳統的地方政治模式,後來的發展方向不是荒腔走板就是面目全非。​ ​與其私下抱怨,秋豪選擇捲起袖子。​ 理工背景的他,習慣用科學角度來分析與解決問題;而過去留美的經驗,也讓他常常反思,如何將國外的所學、所見,帶回故鄉,如何讓台灣更好。​秋豪在美國攻讀博士期間,使用國家實驗室的尖端技術同步輻射光源,做為他探究科學的主要工具。他想把在美國所學的先進技術帶回台灣,因此回台後,秋豪選擇在大學裡任教,同時,指導研究生使用同步輻射的儀器設備。然而,這當中他發現,台灣少子化的情況對於台灣科學技術的提升與發展,產生相當大的衝擊和阻礙。他常跟大家說:「少子化的現象影響太多層面了」。而這樣的衝擊,在人口持續老化與年輕人外流的屏東,份外明顯,不論由教育、由科學技術,再到最基礎的在地人口結構,如何幫台灣、幫屏東找出更好的未來,成為秋豪參政的初心。​​在美國求學、工作的那些經歷,養成他不怕挑戰權威的性格。更因為親眼看到海外的民主前輩對台灣政治轉型的殷切期待,加上在文藻大學教書期間,看到好朋友陳奕齊在政治倡議改革上堅持信念的態度而感動,秋豪決定實際走上第一線,為新政治開創出改變的空間,毫不猶豫地放棄穩定的教職生活,毅然決然投入政治工作,擔任台灣基進屏東黨部的主委,共同為地方的發展與革新來打拼。​​「我對孩子的未來感到憂心,想要將所學奉獻給家鄉,讓屏東有機會轉骨。」​如果你也是在外地求學、就業,已經對屏東的政治生態不抱希望,今年年底,讓我們一起翻轉改變屏東的命運,將選票託付給這位縣議員候選人:陳秋豪。 #咱的台灣基進監工#咱的屏東基進監工

「台灣有事,日本有事。」── 安倍晉三(1954-2022)

本前首相 安倍晉三 先生今(8)日在奈良市演說期間遭槍擊後送醫不治,台灣基進深感震驚,我們嚴正譴責暴力,並為安倍先生的逝去表達哀悼。

中國紅統滲透也「變種」​ 無黨「非素人」、小黨「假清新」?​

《自由時報》報導,愛國同心會收受中共資助在台發展組織,遭依我國《國家安全法》查辦一案,台北地檢署5日公布調查進度,該會成員承認收受中國國台辦及各省台灣事務辦公室資助,不只介入台灣民主選舉、舉辦餐會賄選,更開設「共產黨黨課」吸收中國配偶,在台灣對台獨、港獨、法輪功活動進行各類政治性攻擊,全案將擴大偵辦。​ ​ 對此,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警告,雖然愛國同心會受中共指示介入相當明顯,但2022年底更出現一些沒有人聽過的「小型政黨」,目前與中國往來密切,不僅如此,其中也有許多前黑道背景的政黨。沈伯洋認為,種種跡象都顯示親中小黨已經進化,用推派青年軍以「素人參選」的模式掩人耳目,已不像過去大張旗鼓的推派紅統候選人。​ ​ 沈伯洋說,中共對台統戰以「青年一代」、「基層一線」雙管發展,所以主要策略就是推派年輕人出來選村、里長等基層公職, 且相較於台灣中央選舉而言,地方選舉更容易干預。常見的方式就是中配拉攏民眾建立在地組織,例如成立「女性XX黨部」,以「政治素人」之名派人出來選。​ ​ 我們親眼見證,從2018年的地方大選、2020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再到近年的罷免,都可以看到親中勢力、統派小黨、紅色力量活躍的身影。中國的滲透手法日益進化,今年底的大選,必定會捲土重來,以更細緻的操作方式,意圖利用台灣的民主制度再度奪取話語權、破壞民主秩序。​ ​ 我們在此殷切呼籲選民們加倍警醒,慎防紅色勢力擴張。但也不禁擔憂,相關抗中法案進程延宕,台灣防堵中國「紅色病毒」的速度,是否能夠趕上其不斷滲透入侵且不斷「變種」擴散的態勢?​ ​ 台灣基進一向主張必須杜絕中國利用台灣的政治、經貿與文化開放的制度進行滲透,也曾在國會提出《境外勢力代理人法》與《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盼能遏止中國勢力透過各種代理模式侵入台灣。目前雖然已有《反滲透法》,然而該法針對滲透行為的認定界線在參選人「選舉公告發布」,但代理行為大多早於政黨初選前後就開始。​ ​ 現行《反滲透法》只針對選舉公告發布後的選舉期間,無法反映台灣現實的政治運作。這也是我們極力倡議應該強化升級抗中相關法案,補足現行《反滲透法》的不足之處的理由。本次愛國同心會案例,以及學者提出的擔憂,再次證明台灣基進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 ​ 台大政治學系教授張佑宗日前也曾在《新新聞》的專欄撰文指出,過去台灣社會對地方選舉是「選人不選黨」,或者仰賴地方派系、農漁會、社區發展協會、宗親會甚至黑道勢力動員的刻板印象,已經逐漸改變。全國性及地方性選舉的界線,也在社群媒體和科技發展之下逐漸模糊。近年來民眾投票偏好的影響因素,也以「政黨推薦」和「對美中關係的看法」占比最高。​ ​ 在這個無黨未必「素人」、小黨未必「清新」的新時代,我們可以自信地宣示,以抗中作為核心理念號召、集結的台灣基進,是絕不可能被中國收買、對台灣永遠忠誠的「抗中第一品牌」。因為我們堅信,人或許會改變,但理念永存,唯有透過政黨理念的凝聚,才能成為撐起台灣民主屋頂,最堅定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