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灣基進台南市永康區市議員參選人 吳依潔 Ngôo I-kiat

中國襲捲而來的影視力同時也是台灣必須防範的隱勢力​
文化台獨從支持本土優秀的影視作品開始​


日前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針對立委提出的中國文化統戰議題提出質疑表示:「一部古裝劇要怎麼統戰現代人,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針對其反應想要在此作詳細答覆,透過實際情況以及數據統計來推翻連勝文副主席的嘲諷。​

首先,2011年,中國仍然是台灣電視節目主要出口國,占電視節目出口額42.5%,其次是東南亞國家21.7%。然而,根據最新的統計,2016年台灣電視節目海外收入主要來自東南亞,約占67%,而中國僅占總體不到7%。就在短短的期間,中國漸漸翻轉成為台灣影視節目的來源國,台灣花費在購買中國節目的金額比例逐年攀升,2014年花費占近8%,到了2016年就將近20%。這樣驚人的落差顯然與2015年中國推行的IP 劇有關,當年度推出的《盜墓筆記》、《何以笙簫默》、《花千骨》、《琅琊榜》等熱門 IP 都在中國帶動熱烈討論。2015 年,被中國網媒稱作「中國 IP 元年」。​

以戲劇節目來看,電視台播放台劇與中劇的時數比例不斷逼近,中劇播放時數比例逐年上升,收視率包辦境外劇前十名,占據大家的眼球,「中國影視節目大舉反攻台灣」。而就在兩岸影視產業此消彼長之際,中國又頒布惠台三十一條政策,其中四分之一著重在文化產業,新政策包括取消台灣作品配額、放寬台灣影視工作人員的工作限制。 ​

想要反問連勝文副主席:「難道文化統戰這樣的疑慮會是空穴來風嗎?讓我們再來看看以下數據以及參考資料。」​

2018年7月,台灣民意基金會曾發佈一份民調,台灣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增加到48.8%,反感度則由47.4%降低為43.9%。「這是台灣首次對於中國的好感度超越反感度」,引起社會一陣熱烈討論。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導提出,台灣民眾對中國好感度的上升,推測歸於台灣民眾接觸更多的中國流行文化及製作精緻、高收視率的歷史劇。​

2018年民調距今一段時間,兩岸關係雖降至冰點,但中國文化、語彙入台的情況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變得更深、更廣,影視綜藝以及抖音、小紅書等流行文化與網路平台應用程式在其中扮演據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少人對此表示擔憂,認為台灣正陷入「文化統戰」而不自覺。台灣基進也多次提出呼籲與相關法令建議,期盼社會可以有所意識。​

如果對於急流勇退、快速變化的影視產業來說,2018年的統計資料已經有一段距離了,那我們再看看去年最新公布的一項數據來讓大家更加提升警醒意識。這項研究資料甚至是出於目前台灣30歲以下族群的主流社群平台_Dcard。​

去年四月,台灣READr 網站發佈一篇調查報導:《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 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以文字斷詞技術,分析台灣30歲以下族群拜訪率最高的論壇 Dcard 在近10年出現頻率最高的用語。發現最常用的中國用語多達20個以上,且從2014年開始,中國用語的比率逐年攀升,研究結果認為這項研究呈現了中國對台不對等的文化滲透。​

當臺灣年輕人琅琅上口的字句離不開中國流行語時,我們是不是該深入思考:「到底這背後體現的是兩岸的文化交流,還是不對等的強勢文化滲透呢?」​

在全球化無邊界的網絡時代,文化一旦成為流行趨勢,便成為無孔不入的生活日常,想完全杜絕才根本是天方夜譚!影視文化比起其他產業更具精神層面的意義,影劇進入到千家萬戶的長輩與青年當中、網路平台訊息流竄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之間,足以大大影響人心。​

針對這樣中國強勢文化這樣無所遁形的攻擊,我們應該更加警醒以對,爬梳出我們的應對方式。透過這樣的反思、意識與討論,讓大家對於「台灣是怎麼樣的一個地方、要如何珍惜維護這個政治共同體」,藉此培養出臺灣在地的「公民意識」以及「文化氣質」,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然而如何透過文化部以及公民的力量讓台灣文化振興將會是我們首要之務。「台灣本地內容產業一旦疲弱,就會成為全世界任何內容產業強國的殖民地。」​

近年來,台灣確實也開始關注到文化內容自製的議題,不再只有陣頭、辦桌、宮廟等元素才能代表我們的文化。例如近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等現象級台劇,成功找出屬於台灣社會現象,走進庶民文化當中。​

「我們唯有在文化上逐步地去釐清、思考,到底台灣是什麼樣子,台灣人是誰?才有可能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創意產業,藉此找出屬於台灣的主體性!」​
​​
台南有基進大步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