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空間狹窄、違章凌亂的問題被詬病已久。

近日立法院長游錫堃主動拋出「立法院遷址」的討論,十九個目前改建、遷建地點中,有10處在台北市內(包括中正紀念堂、202兵工廠及聯勤司令部、華山大草原等……),其餘分佈新北(土城看守所)、台中(成功嶺、台中高鐵站)、彰化(彰化高鐵站)、宜蘭等地。柯文哲則認為北市的空軍總部舊址最佳。

這些台灣國會遷址方案中,沒有南台灣的提案選項、中台灣寥寥無幾。雙北的高比例,或許也凸顯了「新國會」可能選擇與「舊現實」妥協的問題。

1921年1月30日台灣人第一次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由台中霧峰林家林獻堂領銜,開啟長達13年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首開「屬於台灣人的民意機構」的先聲。

百年後的今日,民主化後三十餘年,台灣人第一次在本土政權完全執政下,有機會站在完整的台灣利益前提下討論「台灣最高民意機構」該在哪裡?可以長什麼模樣?這是 台灣民主百年追求 的盛事。

如此難得的契機下,「新國會」仍有巨大的可能性座落台北市,這樣的選擇,這真的是台灣的百年安邦大計嗎?

新國會在哪,展現的是台灣政府對國家發展定位的態度與高度。

綜觀游院長提出的「未來國會5大發展願景」:名符其實的最高民主殿堂、全國人民集遊陳抗中心、國內外遊客之參訪地標、公民教育的民主教室、華文圈憲政民主的典範。

對第五項願景的大中華幽靈思維感到不以為然、大可不必之餘。前四項確實有失周延與不足之處。

我們認為,新國會的遷址必須是經過通盤的國土規劃,並回應長期的國家發展分針。
台灣新國會應納入三點遷建方針:「區域正義」、「首都減壓」、「台灣主體」。

台灣基進定根南台灣,深刻體認到台灣頭重腳輕,政經文教媒體資源不均衡。台北市長期以來作為台灣的政治經濟中心,集絕大多數資源於一身,早已過度負荷,但卻屢屢陷入「便利」的思維而無法對症下藥。

因此,台灣基進長期主張「 首都功能分散化」,避免現代巨型天然災害與戰爭一旦癱瘓首都便癱瘓全台,也能平衡台灣中南東部發展,呼應地方在地需求,讓國土機能均衡發展,打造屬於台灣新共和的完整國土計畫與治理機能。

台灣南北早已是90分鐘通勤圈,過去交通造成的隔閡已經無法作為首都機能無法釋放的理由。立法院作為最高民意機構,僅僅是遷離台北市,對於分散首都機能與促成連帶效應都具有積極的指標意義。
 
我們主張,站在台灣主體利益思考下,是善用台灣各地閒置空間與都市地緣和歷史特性,讓各城市發展為其特色的「重點性首都」。以台中而言,因其地處中央,交通便捷,過去 3Qi.tw 陳柏惟 就提出將台中打造成為立法首都;且由於過去「省議會」的發展,中部自日治時期就是推動台灣立法運動的火車頭,有其歷史底蘊的意義。
 
讓我們透過更多討論的聲音來拆解「台北迷思」吧!

過去因為便宜行事以及殖民軍政需求下的不合理資源分配,應藉由立法院遷建的契機,納入「首都功能分散化」的討論來重新規劃台灣國土發展。

台灣新國會在哪裡?歡迎大家留言提出想法。
台灣新國會

【延伸閱讀 | 空間正義:首都減壓 陳奕齊 – 新一 給台灣的三十個幸福提案 】
https://reurl.cc/k15m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