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進人觀點
文/Kirk Lim、 北屯楊欣怡|為下一代,做對的事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為ECFA)的誕生要先從2008年的總統選舉談起。當時風靡全台的總統候選人馬英九以「國民黨最會拚經濟」之姿,提出與韓國瑜太平島挖石油同等唬爛的「633政策(經濟成長6%、失業率3%、2016年人均GDP3萬美元)」,橫掃766萬票當選總統。從此開啟馬英九利用「振興經濟」為藉口,實質配合時任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在17屆5中全會制定「十二五」計劃 (2011年─2015年)的建議方針:「我們將繼續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思路,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促進兩岸文教交流,擴大兩岸各界交往,穩步推進兩岸關係。」
因此,自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上任之後,積極推動社會各層面與中國的互動,像是開放中國客來台灣、開放客機包機直航、開放人民幣兌換新台幣、鬆綁投資中國上限、開放兩岸直航三通、開放十二吋晶圓廠與面板廠赴中國投資、開放銀行登陸、開放中資企業來台上市等等,一連串政策旨在鋪陳後續要打造出終極的「一中市場」。
經過兩年的運作,台灣與中國經貿掛鉤逐漸加深,全球歷經金融海嘯等待復甦,又當時風潮將中國視為全世界經濟的救世主,擁抱中國是種流行。故馬政府見機不可失,順理成章的推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制度化胡錦濤的統戰策略,並逐步實現馬英九「化獨漸統」的家規。
ECFA除了規範締約的各種程序,實質面鎖定貨品貿易與服務貿易兩大項,視為加強和增進雙方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合作。台灣在薪資水準、法規制度面及金融監理程度都優於中國,所以當馬政府於2010年簽訂ECFA,在經濟面上最令人擔憂的是,台灣的薪資經過要素均等的過程會下降,本土企業遭到中國磁吸效果而出走,各行各業將面臨低廉中國商品或服務傾銷競爭,造成名符其實的「去台化」。
但當我們回歸ECFA的本質,便不能單純地把它看成一個類似FTA(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FTA)的貿易框架,而是包裹政治野心的糖衣,讓中國「以民逼官、以商圍政、以通促統」,堂而皇之對台施以經濟統戰策略。
最好的例子就是2005年中國對香港推出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美其言是幫助2003年受SARS摧殘下殘喘的香港經濟復甦,事實上是為促進中國經濟一體化進程,為中國的完全統一創造更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條件。現今的香港低階勞動力空洞化;本地企業面臨中國內地供應商低價競爭,且又遭受外國高品質進口商品搶市,進退兩難;人才專業資格受到中國內地保護主義、不透明的潛規則與人際網絡的限制。更不用說,後續中國移民一日一百多人進入香港清洗人口,都在壓迫港人的經濟生活與自主性。今日的香港不但經濟受到中國支配,政治上的自治權也蕩然無存,英屬時代的法治精神全成泡影。達成政治目的才是中國推動前揭政策的最終意義。
目前ECFA再度掀起是否繼續執行的討論,台灣基進認為,ECFA根本不應該存在,首先:
所謂看似有利益的早收清單項目,經常在中國有政治需求時,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對台刻意卡關,造成我方生產者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與無法控管的風險。例如:石斑魚是屬於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早期收穫清單中的一項,在2013年之後降至零關稅。但2022年6月中國海關總署突然宣布,因自台灣進口石斑魚檢驗出禁用藥物,決定暫停台灣石斑魚輸入,造成養殖業者莫大的損失,更引起台灣內部政治上的攻防。
再者,從ECFA的沿革不難看出這是中國統戰工具,專門滲透台灣農工階層,利用讓利控制他們的投票意向,達到中國想要的政治目的。然而台灣現正產業轉型,不應該再依賴中國的讓利出口,扶持缺乏競爭力的相關產業,而是應輔導增加其附加價值,及銷售市場的多元化。
另外還有一點,如果某天藍營再度執政,我們絕對無法想像他們會如何在ECFA架構下,像馬英九一般配合中國統戰?難道台灣還有那個運氣再來一次太陽花?
今年是ECFA簽署後的第13年,在平時,中國便說這是遵循WTO精神的純經貿協定;一旦有政治需求,則利用各種檢疫藉口,做為擾亂台灣養殖、農業的手段,並使從業人員心理負擔無謂的壓力。所以在中國武漢肺炎與美中貿易戰的背景之下,正好給予我們絕佳的時機廢止ECFA,開創一個走出中國、擁抱世界、拒絕勒索的經濟局勢,在新的國際秩序中取得定位,這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ECFA
#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