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惠連同前面兩屆任期,累計擔任市長已經11年了,在黃敏惠的任內我們看不到嘉義有什麼大幅度的轉變,或許我們常常在新聞版面上看到市府辦理記者會又宣示了一些政策,這就像常常有禮物包裹送來我們家,禮物總是包裝精美,打開卻是卻是了無新意,甚至是 空無一物。

小確幸固然可以達到短期刺激,但嘉義市的長期目標在哪裡呢?適逢市長就職週年,台灣基進嘉義黨部,也將連續三天進行市政提問,請問黃敏惠市長要將嘉義帶往什麼方向。

第一問:嘉義市的產業創新在哪裡

黃敏惠喊出「全齡共享、世代宜居」,要打造台灣西部新都心,不過實際上,除了現階段不斷推波的觀光行銷外,嘉義市需要的是一個可以翻轉的產業政策,否則 想回嘉的人依舊回不來, 人口依舊持續流失, 世代還是只能分居。

在剛剛閉幕的定期會當中,蔡文旭議員 也提出在美中貿易戰下,台商紛紛回流投資台灣,不過 #嘉義市的投資額卻是為零,這也證明了,短期活動帶來了人潮,卻不能雨露均霑,因為嘉義市看不到願景,台商也不願到嘉義市投資,黃敏惠市長 11年了,請問您真的知道嘉義市需要什麼樣的產業嗎?

第二問:交通對策在哪裡?

黃敏惠連同前面兩屆任期,累計擔任市長已經11年了,昨天黃敏惠在上任兩週年的記者會上再度的宣傳嘉義市電動公車與YouBike政策,但宣傳之外,交通對策在哪裡?

不好走

黃敏惠喊出「全齡共享、世代宜居」,走在嘉義街頭,以一個步行者來說,嘉義的道路安全了嗎?黃敏惠喊出的清道計畫,以及最近不斷辦理的人行道說明會,要將嘉義市打造成步行城市,不過嘉義的主要的鬧區上,人行道的並無明顯的改善。

12月中啟用的YouBike系統,也是黃敏惠近期主打的功績之一,YouBike的政策辦了兩次記者會來宣傳,黃敏惠強調YouBike是大眾運輸的最後一哩路,但這一哩路不只是設置YouBike系統,嘉義市的道路系統對於自行車友善了嗎?這應該也是黃市府需要考慮進去的,要打造台灣西部新都心,那麼如果連基本的行人和自行車道路空間都沒有的話,那麼所謂新都心,可能也只是口號而已。

不好停

在停車方面,一到假日嘉義市的主要交通路段與觀光景點停車位都是一位難求,中山路上全面啟用科技執法,加上強力取締違規車輛,這樣確實可以讓重要的路段順暢,不過強力執法下並沒有配套措施,也沒有做好車輛導流,這樣的加強執法,只是將車輛趕到其他道路而已。

在機車方面,嘉義市的機車停車格數量也為數不多,前一陣子嘉義市民權路的人行道爭議,撇開標線人行道並無法實際保障行人安全外,市府在劃設人行道時,若未針對機車停車做好規劃和引導,民眾將會無所適從。

不好抵達

今年九月,嘉義市審計室的報告指出,嘉義市區公車路網覆蓋率、站點不足,6成5學校離公車站牌超過300公尺,6間主要醫院須走路300公尺才能到公車站;對學生通勤、長者就醫及遊客觀光皆不友善。

嘉義市府今年編列多達三千萬的預算,是往年的三倍,預計提升嘉義市公車覆蓋率,但砸了三千萬後,如何培養市民搭車習慣,提升公車載客率,更是一大問題,否則編列了三倍的預算,是為了作秀,還是為了改善大眾運輸,那麼,嘉義市離進步城市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第三問:宜居城市政策在哪裡?

黃敏惠喊出「全齡共享、世代宜居」,基進第三問,想請問黃市長,要打造嘉義可以世代宜居,但嘉義市人口持續流失,年輕人口無法回流,嘉義市要如何留下人才,如何制定相關政策,嘉義市宜居了嗎?

人才回流

在我們第一篇的提問當中提到,嘉義市缺少可以翻轉創新的產業,除了在產業政策上,需要有翻轉的思維,在招商引資上,更要清楚的知道嘉義市的優勢和機會在哪裡,若能將產業聚落化,形成 上下游產業鍊,那麼不僅可以吸引專業人才,周圍支撐性的產業也能相繼成型,讓 人才能夠回流,嘉義市才能產生活水,但我們目前看不到黃市府有相關的政策論述。

公共托育

在9月份天下雜誌所做的調查當中,在社福方面,嘉義市民對於市府托育政策的分數是50.7分,在16縣市中排名第11,屬於中後段班,顯示出嘉義市的托育政策還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想要讓年輕人願意回來,並且留在嘉義,托育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在托育空間上,我們提出盤點嘉義市現有的閒置公有空間,設置社區型托育空間,讓父母親 就近托育,也增加相關就業人口,在北棟大樓 討論時,我們也曾經提出可以採用新創托育 的方式,將新創空間與公共托育結合,讓父母可以就近的托育小孩,小孩就在旁邊,父母也能安心工作。

社會住宅

居住一直是國人相當重視的問題,而嘉義市的房價近年來逐步的攀升, #社會住宅 議題開始被重視,目前嘉義市政府將在大潤發對面的機52用地興建社會住宅,預計在2025年完工,提供120戶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但居住政策不僅僅只是提供社會住宅而已,包括整體的薪資環境、產業結構等都是習習相關的。

而在鐵路高架化後,後驛地區 的居民們,也將面臨到相當大的居住問題,嘉義黨部主張在鐵高特定區土地重劃後,可以在原有區域附近興建社會住宅,並讓原來在這裡的長者們可以以原來差不多的房價來繼續承租,讓每一個人都有居住權利的城市,才是一個進步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