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電北送罪魁禍首!就是你中國國民黨
1945年中國黨軍政府佔領台灣後,全面控制台灣經濟,2/3以上產業屬於國家或中國黨。然而,在戰後約10年間,中國殖民政府忙於內戰與維穩,卻缺乏整體性的經濟規劃,即便是1953年後配合美援運用,陸續推動各期四年經建計畫,並伴隨外匯貿易等改革,但對國土發展規劃仍付之闕如,依賴於日本殖民時期遺留下的規劃。
政府應主動介入談判 連帶討論侵害言論自由問題
除了對傳統媒體的傷害,Facebook作為台灣公最大的自媒體、言論平台,是台灣公民社會在社交與公共參與都無法迴避的工具,它相當程度決定了什麼言論可以傳播、什麼言論必須消失,其影響力與所有傳統媒體相加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因此,頻發的、沒有理由與規則的「被祖」爭議,遇到香港反送中、新疆棉等內容就會被降流量的不成文現象,對台灣言論自由環境是致命的傷害,因為當揭露侵略者的邪惡被視為「仇恨」,這關乎台灣民主界線的防衛與鞏固,不容擦脂抹粉、鄉愿以對。
當務之急是凝聚「反侵略」共識回應學者反戰連署聲明
「2023台灣反戰聲明工作小組」發起「反戰聲明」,據聞已邀約50位學界人士加入連署。成令方曾經於1991年主編過《戰爭,文化,國家機器》一書,與「反戰聲明」發起人(郭力昕、傅大為)有過合作的情誼。我們理解「反戰聲明」發起人對台灣強烈的愛,他們過去對台灣的付出也是無庸置疑的,但對戰爭與和平的認知,卻已經背離目前政治情勢。
1960年代在歐美國家風起雲湧的「反戰」運動是不要自己的國家成為「帝國」,去入侵別人的國家。過去幾年,中國文攻武嚇,經濟封鎖,派戰機繞境,廣佈認知作戰,台灣人身受其害。中國已經以各種非軍事入侵的方式發動「台海戰爭」了,而且未來的幾年更有可能以軍事武力入侵台灣。台灣是被欺辱的受害者,不是要出戰侵略他國的「帝國」。現在的「反戰」運動,應該是針對發起戰爭的中國,而不是針對受害的台灣。台灣目前所做的只是「反侵略,要和平」的準備。
台灣正名當著時!下一站:🇨🇿捷克。
台灣外交正名的「戰略清晰」已是不回頭的趨勢。經歷過蘇聯壓迫的東歐、前蘇聯國家,在對抗俄援烏展現高度積極,對轉型正義、文化自主、抗侵略滲透也有豐富經驗。這些國家因歷史與地理位置因素,在友台立場上顯著,是台灣外交單位應該重點交流、發展關係的對象。